线上学习深入,线下教研投入 ——记第七周语文教研组活动报道
发布时间:2021/4/9 12:17:17 作者:学校管理员 浏览量:3246次
2021年4月7日,朝阳分校语文教研组如期举行了第五次教学研讨活动。
活动第一阶段,课堂教学展示。本次研讨课由杨兴方老师执教,内容是《清贫》。这篇文章是统编版版小学语文五下中的一篇课文,是方志敏同志于1935年狱中写就的,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捕后国民党士兵搜身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已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聆听了杨老师的课堂教学,经过大家的互动评课,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有以下几点感受形成共识:
1.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的形象。在学习敌人对方志敏搜身一部分时,敌人从“摸、捏”到“威吓”再到“弓着背细细地捏一遍”,这些动作描写形象地再现了国民党士兵的贪婪本性,也说明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从上到下都以发财为目的。从中,学生也理解了方志敏所说的“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的深意。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在学习“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句话时,学生明白了:作为共产党的一个高级将领,方志敏“十余年”“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难能可贵,值得敬仰。而且他“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他依然能克己奉公,甘于清贫,令人敬佩,可以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清贫关键所在。
引导学生通过这一对比深入理解甘于清贫其实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操守。
3.品读感悟。引导学生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语言、神态、动作进于品读体会。同时不着痕迹地渗透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品质所起到的作用。如学习方志敏与士兵的对话内容以及国民党士兵的情绪变化这一部分时,国民党士兵从“满肚子热望”到“猜疑、不相信”,从“企望有新的发现”到“失望”直至“怀疑而惊异”这一系列情绪上的变化,进一步从侧面印证方志敏清贫的人生信念和矜持不苟的革命情操。
但是,本节课教学,也有值得商榷之处:1、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不够到位,许多重点的句子只是交流了一下,也没有指导学生朗读,有的只是指明了朗读注意点,也没有读出感情就过了。
2、交流“贫”这个环节可渗入到重点语句分析体会的过程中,单独地列出来有点突兀,而且与下面的环节衔接不够自然。
活动第二阶段,线上教材培训。听完课,评完课,教研组的老师们积极进行线上学习,大家各自根据年级段,选择收看了课堂教学视频课。每位老师都是认真聆听,认真记录,不放过每个细节,精彩之处不时地进行回放。翻看每位老师的记录,可以说,每个记录者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一堂堂精彩的课:执教者——动情的语言,创设的情境,字词训练的扎实,学习方法和行为习惯的指导,把听课者带入到文本中,分享到了一道特别的教学大餐。之后,大家畅所欲言,感触很深:
1、教师对教材挖掘比较深,比较透,理解到位。准确把握了训练的重点难点并通过各环节有效地落实。
2、对学生的训练比较扎实。尤其是低段的字词训练,朗读指导,高段的阅读写作方法指导等都很到位。另外,课上老师还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3、教师都具有较好的自身素质,无论是朗读、板书还是课堂上一句简单的评价语都是一个闪光点。老师得体准确的语言,饱满的激情总能把学生带入情境,走进与文本的对话中。或许是因为这一直是很多老师的一个缺陷的缘故吧!所以,每次听课,很多老师总是格外关注执教者在课堂上的情感。一节成功的课需要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也只有这样才能打动别人,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课。